巴顿将军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巴顿将军》海报   
《巴顿将军》海报

美国故事片《巴顿将军》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该片是美国所拍摄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巴顿将军》
  英文片名
  (PATTON)
  更多中文名:
  铁血将军巴顿
  更多外文名:
  Patton: A Salute to a Rebel

巴顿将军人物形象照

巴顿将军人物形象照(7张)
  Blood and Guts.....(UK)
  国家
  美国
  对白语言
  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
  更多中文片名
  铁血将军巴顿
  更多外文片名
  Patton: A Salute to a Rebel
  类型
  剧情/战争/传记
  片长
  170 min / Sweden:172 min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Gen. George S. Patton Jr. 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 ----
Gen. Omar N. Bradley 卡尔·莫尔登/Karl Malden ----
Sgt. William George Meeks 詹姆斯·爱德华兹/James Edwards ----
Field Marshal Sir Bernard Law Montgomery 迈克尔·贝茨/Michael Bates ----
Capt. Chester B. Hansen Stephen Young ----
Brig. Gen. Hobart Carver Michael Strong ----
Gen. Bradley's driver (as Cary Loftin) Carey Loftin ----
Moroccan Minister Albert Dumortier ----
Lt. Col. Henry Davenport Frank Latimore ----
Capt. Richard N. Jenson Morgan Paull ----
Field Marshal Erwin Rommel Karl Michael Vogler ----
Gen. Patton's driver Bill Hickman ----
1st Lt. Alexander Stiller (as Patrick J. Zurica) Pat Zurica ----
Col. Gaston Bell Lawrence Dobkin ----
Lt. Gen. Harry Buford David Bauer ----
Air Vice-Marshal Sir Arthur Coningham John Barrie ----
Col. Gen. Alfred Jodl (as Richard Muench) Richard Münch ----
Capt. Oskar Steiger 西格弗莱德·劳奇/Siegfried Rauch ----

职员表

  
  •  制作人: 弗兰克·卡菲/Frank Caffey;弗兰克·麦卡锡/Frank McCarthy
  •  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Franklin J. Schaffner
  •  副导演(助理): Eli Dunn;José López Rodero;Michael D. Moore
  •  编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Ladislas Farago;Omar N. Bradley;Edmund H. North;Edmund H. North
  •  摄影: Fred J. Koenekamp
  •  配乐:杰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
  •  剪辑: Hugh S. Fowler
  •  美术设计: Urie McCleary;Gil Parrondo
  •  布景师: Antonio Mateos;Pierre-Louis Thévenet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70年2月4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美国
  USA
  1970年2月18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瑞典
  Sweden
  1970年3月2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0年3月26日
  芬兰
  Finland
  1970年3月27日
  意大利
  Italy
  1970年4月23日
  法国
  France
  1970年4月24日
  英国
  UK
  1970年5月7日 ..... (London) (premiere)
  日本

《巴顿将军》海报

《巴顿将军》海报(6张)
  Japan
  1970年6月27日
  美国
  USA
  1970年9月
  香港
  Hong Kong
  1970年10月16日
  挪威
  Norway
  2004年8月20日 ..... (70mm Film Festival)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一九四三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为了扭转战场形势,重振美军力量,美国当局派乔治.巴顿 将军前往第二特种部队任司令官,有才华的布莱特雷少将为他的助手。
  年逾50的巴顿,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不准女人裸体画带进军营,还制订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部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
  不久,巴顿率领美军第二军,与德军隆美尔的军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德军大败。蒙哥马利部队乘胜追击,最后把残兵败将赶出了非洲战场
  1943年7月,巴顿又被派往第7集团军担任司令。他决定从西西岛南部登陆进攻巴勒莫,让英军的蒙哥马利将军攻取赛罗可斯,以牵制该地的敌军。但计划遭到蒙哥马利的反对。于是美英联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于双方面子的维护,其中包括蒙哥马利的情绪,就采纳了英方的作战计划,巴顿气愤异常,他不愿作英军部队的配角,但作为军人,他不得不服从命令。
  1943年7月,英美联军分别在西西里岛南部和东部登陆。但由于德军防御主力的顽强抵抗,蒙哥马利部队无力攻破敌军防线,最高指挥部就命令巴顿管辖下的第二军让公路给英军前进,然而在德军猛烈炮火下让路,第二军伤亡很大,指挥部又命令停止前进,而巴顿还是全速行进,赶在蒙哥马利部队前面,攻克了敌军防线,后来巴顿在记者招待会上兴奋不已。
  巴顿部队继续攻克墨西拿,但由于德炮火猛烈反击,也由于巴顿一意孤行的作战方案,部队推进迟缓,伤亡惨重。巴顿不得不亲自往前方侦查。在视察随军医院时,他动手打了一个懦弱的士兵,引起震惊,但士兵们还是服从命令,以惨重代价攻占了最后一个德军据点墨西拿。
  巴顿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美誉,但由于他对蒙哥马利态度不友好,以及粗暴殴打士兵,引起各方不满。在艾森豪威尔严令下,巴顿无奈地向各方公开道歉。可他的检讨仍然得不到别人的谅解,他被解除了军职。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巴顿又被艾豪威尔起用。但在这次战役中,巴顿只起″声东击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恼、愤恨。他利用公开场合之机,就把气出在俄国人身上。
  不久,巴顿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6日,诺曼底战役打响。巴顿在阿登战役中,解除了巴斯托尼一地之围。正当他眼看就要取得个人和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时,他的行动却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约束。原来,艾森豪威尔出于政治上的压力,已决定优先照顾蒙哥马利的北方战线,并让俄国人进军占领布拉格,虽然巴顿已经深入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了。
  战争末期,巴顿因作战有功,胸前挂满勋章。德国投降后,在美、苏军队庆祝胜利的宴会上,巴顿竟然冷漠、仇视俄国人,并宣称希望和俄国人打仗,因为他认为美国人绝不能向俄国人示弱!
  艾森豪威尔大为恼火,巴顿将军由第七集团军司令改任为虚有其名的所谓第十五集团军司令,从此结束了他的战争生涯。然而当巴顿离别他手下的同行时,他为这一不公正的决定感到忿忿不平。1945年12月,巴顿将军因车祸,与世长辞。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巴顿将军》是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编剧是当时年仅30岁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并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在二战期间曾以海军中队长的身份参加了巴顿指挥的西西里岛登陆战,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在影片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1999年12月这位影坛硬汉在洛杉矶 郊外的寓所悄然离世,整个好莱坞都为之陷入悲伤。此片是近十几年来,美国所拍摄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片长约170分钟,是八十年代曾在内地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经典巨片。
  人物与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历史。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巴顿将军》在摄影运用高级宽银幕技术,使影片的画面显得相当漂亮,许多巨大场面拍摄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里的战斗和巴顿将军在隆冬越过法国的场面,格外令人赞叹。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导演还借助于综合的移动镜头完成了由点到面的空间展示,先用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战争的残酷性,然后再让观众带着这个由局部造成的强烈的印象,去领会场战争的规模。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乔治·斯科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并且因为拒绝领奖震惊世人。他认为演员之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称之为“肉类大游行”,另一方面对巴顿这个有争议的人物持保留态度。
  据说本片是尼克松最喜欢的影片,尼克松的通讯联络处长赫布·克莱因说“这部电影他看过好几遍,还做了评论,他很钦佩巴顿”。
  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是一名退役陆军准将,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效命于乔治C.马歇尔将军。为了拍摄关于巴顿的电影,他准备了20年。
  开场演说的大部分台词真的是引用自乔治·巴顿。但这些话不是他在一次演说中的,而是他多次讲话的一个综合版本。
  乔治·斯科特感觉自己没有全部把握住角色巴顿的性格。他对富兰克林·斯查法尼深表歉意,因为自己没能完全意识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电影中坦克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军队使用的是过时的WW2 M-24轻型(Chaffee)坦克。然而德军用的是战后美国的M-60巴顿(Patton)坦克。这在某种程度上好像是一种讽刺,把M-60命名为“巴顿”。

编辑本段影评

  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要从归类来说却还是属于传记体,以二战为背景,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才“暴戾的军神”:乔治·巴顿将军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也许正如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所说,“如果拍一部赞颂他的影片,那简直是笑话,但如果拍一部谴责他的影片,那谁也拍不成。
  影片一开场,画面是一面美国星条旗,军鼓响起,一身穿戎装的巴顿,步上国旗前的讲台。镜头以略仰拍的方法,记录了长达6分钟的巴顿演说,台词多取自巴顿那篇著名的《美国军人最伟大》。演说中的巴顿,在台上走来走去,充满名将气魄。
  对于巴顿来说,他一生的宿命就在于战争。当战争结束了,他的人生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悲观,但他的浪漫主义、他的一点点大嘴巴甚至是对于世界和政治的冷嘲热讽,都和他的复古主义情怀一样,从来都不属于20世纪。一个属于16世纪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却能够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大战中享受荣誉和成就,这本身就是上帝赐予的......
  乔治·巴顿将军是二战中美军一员智勇双全的悍将,曾先后率领第七、三集团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为盟军战胜德意联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领而作准备,最终如愿以偿。他的一生,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并引起世人的不同评论。艾森豪威尔曾评论说:“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虽有如此战功,他却是个性矛盾的人,也曾因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而被媒体围攻甚至勒令道歉,然而在大多数人心中,他仍被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编辑本段获奖信息

  一部史诗式传记片,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荣获第43奥斯卡七项大奖:
  最佳影片:《巴顿将军》
  最佳男主角:乔治.C.斯科特《巴顿将军》
  最佳导演:弗兰克林.夏夫纳《巴顿将军》
  最佳创作剧本: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埃德蒙.诺思《巴顿将军》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装置:尤里.麦克利里,吉尔.帕伦多,安东尼奥.马蒂奥斯,皮皮埃尔--路易斯.塞瓦纳特《巴顿将军》
  最佳音响:道格拉斯.威廉斯,唐.巴斯曼《巴顿将军》
  最佳剪接:休.福德《巴顿将军》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at no bastard ever won a war by dying for his country. He won it by making the other poor dumb bastard die for his country.
  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狗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狗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I don't want to get any messages saying that we are holding our position. We're not holding anything. Let the Hun do that.
  我不想收到电报,说什么“我们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阵地,让德国鬼子们去坚守阵地。
  Thirty years from now when you're sitting around your fireside with your grandson on your knee, and he asks you, "What did you do in the great World War Two?" -- you won't have to say, "Well, I shoveled shit in Louisiana."
  当三十年后,你坐在家中壁炉边,腿上抱着你的孙儿,他问你:“二次世界大战时你在做什么?”——你就不用沮丧地回答“唉,我在路易斯安那铲粪。”

编辑本段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一辆1948帕卡德汽车停在直升机的前面。
  ·时代错误:在北非主要战争场景中使用的都是战后坦克。德军方面使用的是M48 tank (1953) ,美军使用的是M47 (1952)。很有意思的是,后者被命名为“巴顿一号”(Patton 1)。
  ·发现错误:在巴顿演讲后的一个场景中,有个孩子试图把一个死去的士兵的戒指偷走。当他离开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些蝎子爬到士兵身上,作为反应,他手臂/肩膀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
  ·巴顿在用双眼望远镜看战场,当面对着镜头的时候,可以在望远镜的镜头上看到各种灯光/话筒等设备反射的影子。
  ·时代错误:在指挥部的欧洲地图上,可以看到德国地图上已经划分为了东德和西德。所有的国家疆界的划分都是二战后的。
  ·事实错误:当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当时的军衔为陆军上将,片中显示与实际一致,此处纠错措词有误)被告知,巴顿已经占领了西西里的巴勒莫时,在他后面的英国国旗挂反了。
  ·连贯性:一个德国士兵正在写下伤亡人数,他用逗号在千位数上作记号,就像是英国人的习惯一样。随后,同样还是这个士兵,他在千位上使用周期,这就像是德国人的习惯。
  ·发现错误:当地人观看摩洛哥军队阅兵仪式期间,在每个镜头中都可以看到有个小男孩一直冲着摄影机作鬼脸和挥手。
  ·发现错误:第一次战争期间,他在视察战场,他用的那个双眼望远镜,很明显贴有“日本”的标签。